重點文章
- 某人問:「阿 PLAN 少,究竟有乜嘢動力驅使你成為果粉?係愛定係責任?」
- 小編:「係窮呀,■■■■」
小編小時候曾接觸過 Mac 產品,當時還是 1998 年,蘋果從最低谷重新出發,發佈彩色繽紛外殼 iMac G3。當時電腦和 Windows 剛在香港普及,我家人曾經因為光碟安裝程式問題走到店鋪詢問,店員將光碟放入 iMac G3,指點某款 Windows 用軟件安裝程式位置。當然,這款 Windows 用軟件無法在 Mac 安裝,但這次經歷卻成為小編在長大前唯一一段蘋果產品經歷。
之後差不多 10 多年的學業生涯,也許,我曾對那部只能透過 iTunes 傳送歌曲的 iPod 嗤之以鼻,寧要較便宜傳送歌曲更自由的 mp3 機。也許,我曾經被黑色碳纖殼 MacBook 吸引,幾乎要買,但因價格太高無法購買。上班了,開始的時候錢不多,人窮,驅使自己盡能力存款,後來儲了些錢,在電訊商上台購買 iPhone 5。
不過,要成為一個正式果粉,iPhone 遠遠未足夠,最少還要有 Mac,輾轉 2 年加入流動日報,小編需要一個流動工作平台供辦公室和其他地方工作需要,加上當時一部 11 吋 MacBook Air 最便宜只需 US$799,在分期付款之下小編才正正式式加入果粉。
作為果粉經歷不長,但小編親眼見證一個重視蘋果產品體驗、充滿果粉老手指導、創新力強,但對外毫無公關能力的蘋果,變成創新力不足、產品問題連連、但營銷和賺錢能力「NUMBER ONE」的傳統大企業。不是說 Tim Cook 要走向當年 John Sculley 的高價產品老路,小編想說在 Tim Cook 年代的蘋果在銷售策略上比 Steve Jobs 年代城府更深,他們更多以產品不同規格分別迫使用戶以更高規格購買新產品、引誘用戶購買像 iCloud、AppleCare 等軟件和售後服務,盡可能提升平均產品售價。蘋果亦對電訊商提供優惠,驅使用戶以較低預繳價格甚至月供形式擁有 iPhone、iPad 等蘋果產品,擴大用戶數量,以便推動更多軟件、遊戲和服務發展。
Tim Cook 接手蘋果數年,蘋果從產品為主變成一家「軟件公司」。軟件和硬件息息相關,全球手機銷量開始見頂,蘋果產品相對於 Android 太貴難以開展新興市場,於是蘋果開始專注於 App、訂閱、串流音樂甚至自家內容製作業務,最終在軟件和服務收入節節上升,成為繼 iPhone 之後蘋果第二大業務。AirPods 和 Apple Watch 也令蘋果在 iPhone 收入的基礎上親自再賺一筆,令用戶購買 iPhone 的總開支又再上升。
今日蘋果市值突破 1 兆美元,是在 Steve Jobs 在 1997 年重返蘋果作為基礎上蘋果各大員工付出努力的成果,果粉們的支持也成為蘋果在 20 年來再創輝煌的動力,小編作為果粉以及 4 年來一直跟進蘋果新聞的編輯,感覺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