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項科技的發展初衷都是改善人類的生活,推出時總會令人拍案叫絕。但是部分科技推出後卻因各種原因,無法吸引用家的興趣,最後因鮮有人使用而慘成失敗的科技。在此本站選出以下 10 種「 失敗流動科技 」,以喚醒大家當年可能曾讓你感動的一刻。
重點文章
1. 裸眼 3D
3D 技術於 2011 年間急速發展,而無需倚賴特製眼鏡的「 裸眼 3D 」技術亦開始應用於手機上。用家不但可以在手機觀看 3D 影像,亦可以用手機拍攝 3D 相片。可惜「 裸眼 3D 」技術應用範圍有限,各廠使用的技術又不統一,加上長時間使用會引起眼睛不適,很快便被廠商放棄。
2. 內置投影機
少部分用家偶爾會煩惱如何與朋友或同事分享手機螢幕畫面,於是 Samsung 為此推出了內置投影機的 GALAXY Beam 及 Beam 2。可是由於 GALAXY Beam 系列的定位為便攜式投影機,令手機部分的表現十分不濟,但是手機投影質素及續航力卻不如預期,令它慘成「四不像」。
3. 遊戲專用手機
2000 年代初還是手提遊戲機蓬勃發展的年代,而 Nokia 於 2003 年推出了結合掌上遊戲系統的手機 N-Gage 及 N-Gage QD,以進軍手提遊戲業務。之後 Sony 亦於 2011 年推出了結合部分 PlayStation 功能及 PS 控制鍵的 Xperia Play。可惜它們全部都因缺乏遊戲、內容不吸引而失敗收場。
4. 雙螢幕技術
部分日本廠商如 Fujitsu 及 NEC 曾提出雙螢幕的手機的概念,而曾推出真正雙屏幕的流動產品則包括 Sony Xperia Tablet P、韓國的京瓷 Echo、俄羅斯的 YotaPhone 系列等。雖然雙螢幕手機未至於完全消失,但它們全都因為無法解決軟體兼容性問題而無法普及。
5. 方形螢幕
現時大部分手機的外型均千篇一律,長方形的螢幕及機身已令不少用家感到沈悶。於是過去有部分廠商嘗試推出不同形狀的手機,方形手機便是其中一之一,韓國的 Pantech Pocket、LG Optimus Vu、美國的 Motorola Flipout 等都是較著名的例子。不過方形手機的天生缺點就是單手難以掌握,軟體上亦容易出現兼容問題。
6. 後翻式機身
除了螢幕形狀外,亦有廠商為了尋找新的可能性而採用不同設計的機身,其中 Motorola 的 BackFlip 便是一例。Backflip 採用後翻式螢幕,並配備 QWERTY 鍵盤。可惜因軟體配合度不高、後翻設計容易誤觸按鍵而被用家唾棄。
7. 社交平台專用手機
數年前,社交網絡 Facebook 的發展如日中天,部分手機廠商亦打算投靠 Facebook 開拓新市場。於是 HTC 在 2011 年推出被喻為「 Facebook 專用」的手機 ChaCha 及 Salsa,可惜因實用性不佳而失敗收場。其後 Facebook 再與 HTC 合作推出了採用 Facebook Home 介面的 HTC First,可惜仍然不受用家歡迎。
8. 手機功能擴充配件
除了一系列手機配件外,手機生產商亦曾考慮透過平板機座、筆記本機座等配件,令智能手機兼任其他設備。當中最知名的計有 Motorola 第一代 Atrix 的筆記本電腦手機座及 ASUS 的 PadFone 系列。但由於此等配件極度依賴手機提供功能,令實用性大打折扣,只有少數用家願意使用。
9. 懸浮 / 眼球操作
長期使用手機對手指及手腕帶來嚴重負擔,部分廠商如 Samsung 便推出不用接觸螢幕也能操作手機的懸浮操作功能,其後再發展出利用眼球活動控制手機的技術。只是這類懸浮操作的命中率太低,手機難以讀取用家的指令,中看不中用,不久後即被廢除。
10. 智能眼鏡
智能眼鏡是其中一種擁有獨立處理能力的穿戴式智能裝置,當中以 Google Glass 及 Sony SmartGlass 最著名。不過由於深受造價昂貴、操作困難、續航力、私隱等問題困擾,一直未能平民化。目前智能眼鏡仍然只屬小眾玩意,亦久缺相應的配套及軟體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