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關稅即將生效,白宮新聞秘書 Karoline Leavitt 表示,美國具備足夠的勞力與資源來實現 iPhone 在地生產,並指出 Apple 在美國投資 5,000 億美元,正是對美國製造能力的信心表現。不過,來自業界與 Apple 自身的長期說法,卻畫出一幅截然不同的現實圖像。

iPhone 能回到美國製造
Karoline Leavitt 在被《New York Times》記者 Maggie Haberman 問及 Donald Trump 是否認為 iPhone 能夠轉移回美國製造時,回應「絕對能」,並強調美國擁有所需的勞動力與資源。她更引用 Apple 巨額投資作為佐證。不過,市場分析師認為這筆投資本就屬於 Apple 常規支出範圍,未必與大規模製造轉移相關。
Apple 高層一貫否認美國製造可行性
早在 2010 至 2011 年,Apple 創辦人 Steve Jobs 就曾對時任總統 Barack Obama 表示,美國缺乏支援大型製造產線所需的工程人才。他指出,Apple 在中國擁有約 70 萬名工人,支撐這樣規模的,是約 3 萬名訓練有素的工程師,而美國根本找不到這麼多人。
Tim Cook 也在 2017 年的《Fortune》全球論壇上表示,選擇中國並非基於低成本,而是因為中國的工具技術與精密製造技能極其成熟。他更指出:「在美國,你可能湊不齊一間會議室的工具工程師,在中國則可以填滿好幾個足球場。」
製造技術密度與效率
Tim Cook 的說法也突顯了中國在製造領域的轉型。如今,中國吸引 Apple 的關鍵並非價格,而是製造技術密度與效率。在精密度、材料處理與先進工具等領域,中國工廠所展現的水準已難以在美國找到對等規模的替代方案。
關稅策略是否真的能讓製造業回流?
Commerce Secretary Howard Lutnick 提出關稅將「帶來數百萬人回到組裝線上」的構想,但現實顯示,美國若要匹配中國的生產規模,不僅面臨技術人才短缺,還需重建從基礎工藝到產業鏈整合的全套能力。這場「製造回流」論述,更像是政治語言與供應鏈現實間的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