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作者專欄

  • 為什麼選 iPhone 而不是 Android?從規格表看不出的隱藏優勢!

    為什麼選 iPhone 而不是 Android?從規格表看不出的隱藏優勢!

    iPhone 在智能手機市場長期佔有一席之地,其優勢不僅限於硬體規格。本文將探討選擇 iPhone 而非 Android 的原因,揭示規格表以外的優勢。 便利的生態系統整合 Apple 生態系統的無縫整合是一大亮點。對於同時使用 Mac、Apple Watch 或 iPad 的用戶來說,選擇 iPhone 是順理成章的決定。這種高度整合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還帶來了更流暢的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irDrop 功能讓多人聚會後分享照片變得輕鬆簡單,大幅提升了社交互動的便利性。 注重私隱與安全 Apple 一直將用戶私隱置於首位。iOS 的嚴格審核機制確保了 App Store 上的應用程式安全性較高,降低了惡意軟體的風險。相較之下,不少用戶對 Android 應用程式的安全性存有疑慮。 此外,Apple Intelligence 也將資料安全視為重中之重,進一步強化了 iPhone 在私隱保護方面的優勢。 經典設計與保值能力 iPhone 的設計理念向來追求經典永恆。近年來的 iPhone 型號外觀相似,只要配上保護殼,很難分辨新舊款式。這種設計策略不僅讓用戶免於淘汰感,還提升了設備的保值能力。 事實上,iPhone 在二手市場上的價值表現相當出色。保養得當的 iPhone 往往能在轉售時保持不錯的價格,為用戶帶來更大的升級或轉售優勢。 總結 選擇 iPhone 的理由遠超過硬體規格的比較。從生態系統整合、私隱安全到設計哲學與保值能力,iPhone 在多個方面展現了獨特優勢。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 iPhone 的核心競爭力,解釋了為何眾多用戶始終青睞 Apple 的智能手機產品。

  • 我為什麼選擇電子閱讀器而非 iPad 閱讀?

    我為什麼選擇電子閱讀器而非 iPad 閱讀?

    作為一個狂熱的讀書愛好者,我曾經在電子閱讀器和 iPad 之間猶豫不決。但自從我開始使用電子墨水閱讀器,我就再也不想回頭了。讓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親身體驗,為什麼我認為電子閱讀器(特別是使用 E Ink 技術的設備)比 iPad 更適合閱讀。 1. 彷彿在讀實體書的舒適感 第一次使用 E Ink 螢幕時,我簡直驚呆了。那種閱讀體驗,就像在翻閱一本真正的書籍。我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一口氣讀上好幾個小時,眼睛竟然不會感到疲勞。相比之下,我曾試過用 iPad 閱讀,但那種刺眼的背光總是讓我的眼睛在半小時後就開始不適。 2. 買書變得如此簡單 有了電子閱讀器,我彷彿擁有了一座隨身書店。記得有一次,我在半夜突然想起一本很久以前就想讀的書。我拿起我的 Kindle Oasis,幾下點擊,那本書就出現在我的設備上了。這種即時滿足感是 iPad 無法比擬的,因為在 iPad 上,我總是會不自覺地被其他應用程序分散注意力。 3. 做筆記從未如此方便 我喜歡邊讀邊做筆記,這在電子閱讀器上簡直是一種享受。我可以輕鬆標記重點、添加評論,甚至用手寫筆直接在文本上塗鴉。最棒的是,我可以輕鬆地將這些筆記導出,用於寫作或與朋友分享。雖然 iPad 也能做到這一點,但在專門為閱讀設計的設備上,這個過程感覺更加自然和直觀。 4. 一個口袋裡的圖書館 還記得以前出門旅行,總要糾結帶哪幾本書嗎?現在,我的小小閱讀器裡裝著幾百本書,重量卻比一本精裝書還輕。上個月去度假,我帶著整個圖書館在身邊,卻完全不用擔心行李超重。雖然 iPad 也能存儲大量電子書,但它的重量和體積讓我望而卻步。 5. 充電?那是什麼? 有一次,我忘了帶充電器就出門度假了。換作 iPad,這絕對是一場災難。但我的電子閱讀器?它堅持了整整兩週!E Ink 技術的低功耗特性簡直是長途旅行的完美伴侶。我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插座的問題了。 6. 專注是閱讀的靈魂 最後,也是我最珍視的一點:電子閱讀器幫助我重新找回了專注閱讀的樂趣。還記得我第一次用 iPad 閱讀,結果不知不覺就跳到社交媒體上去了。但在電子閱讀器上,我可以完全沉浸在書本的世界裡,不被任何通知或應用打擾。這種純粹的閱讀體驗,讓我重新愛上了閱讀。 總結 回顧我的閱讀之旅,選擇電子閱讀器而非 iPad 是我做過的最明智的決定之一。它不僅給了我接近實體書的閱讀體驗,還兼具了數字時代的所有便利。現在,無論是在床上、咖啡廳還是在旅途中,我都能隨時隨地享受閱讀的樂趣。如果你和我一樣熱愛閱讀,真心建議你也嘗試一下電子閱讀器。相信我,它會改變你的閱讀生活!

  • Apple Watch 是蘋果「最耐用」的產品之一 新錶沒有令人升級的衝動

    Apple Watch 是蘋果「最耐用」的產品之一 新錶沒有令人升級的衝動

    在蘋果多款產品中,Apple Watch 無疑是最耐用的產品之一(還有 Mac)。這款智能手錶不僅功能強大,更以其卓越的耐用性贏得了用戶的肯定。最重要就是,天天用而不是封存! Apple Watch Series 4 的驚人表現 以筆者的 Apple Watch Series 4 為例,許多用戶報告這款設備已經陪伴他們近 6 年之久。這種長壽命在快速更新的科技產品中實屬罕見,尤其是與其他蘋果產品相比時更顯突出。 對比 iPhone:更長的使用週期 一般來說 iPhone 通常每 3-4 年就需要更換,Apple Watch 的使用週期明顯更長。即使是像 Series 4 這樣的較早期型號,仍然能夠滿足大多數用戶的日常需求。這種持久的實用性不僅節省了用戶的開支,也減少了電子垃圾的產生,符合環保理念。 即使不再更新也依然實用 雖然最新的 watchOS 11 可能不再支持 Series 4,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款手錶就此失去價值。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Apple Watch 的核心功能 – 如接收通知、健身追踪和基本導航 – 並不需要最新的軟件更新。這些基本功能仍然能夠很好地滿足日常使用需求。 電池續航:日常使用的關鍵 Apple Watch 的續航力多年以來也沒有太大的進步,也是每天要充電。即使在多年使用後的 Apple Watch Series 4,許多用戶報告他們的 Apple Watch 仍然能夠支持全天的使用,只需每晚充電一次。這種持久的電池性能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實用性和用戶體驗。 結論:Apple Watch…

  • 付費用了 18 個月 ChatGPT Plus 近日我終於退訂了!

    付費用了 18 個月 ChatGPT Plus 近日我終於退訂了!

    如果提到 AI 你只是想到 ChatGPT 嗎?那麼你可能只是停留在一年前的世界!筆者從 2023 年 2 月開始付費訂 ChatGPT Plus,連續用了 18 個月,近一個月終於退訂了!因為筆者已改用另一套名為 Claude 的 AI Chatbot。 Claude 挑戰 ChatGPT 一直以來,ChatGPT 給人的印象也是「業界領先」,不過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世界遠不止於 ChatGPT 一家。ChatGPT 現時使用 GPT-4o,如果你沒有試過其他 LLM,它的確是很出色。不過自從 Claude 3.5 Sonnet 模型發佈後,外界對 Claude 的評價越來越高,甚至引發「轉會潮」,一些 ChatGPT Plus 用戶已轉到 Claude。 Claude 3.5 Sonnet 大突破 Claude 是由 Anthropic 公司開發的大型語言模型,Anthropic 這家 AI 公司於 2021 年由 7 位前 OpenAI…

  • 如何判斷電影是否適合孩子看?一個網站讓你即時了解!

    如何判斷電影是否適合孩子看?一個網站讓你即時了解!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們是否也曾為了決定一部電影是否適合孩子觀看而煩惱不已?《Oppenheimer》(奧本海默)是奧斯卡得獎電影,但當中也有一些裸露鏡頭,有時不能從片名得知。別擔心,今天我要介紹一個超級實用的工具 – Kids-In-Mind.com,它將成為你們的得力助手! Kids-In-Mind.com 是什麼? Kids-In-Mind.com 是一個專門為家長設計的電影評級網站。它不像一般的電影評論網站那樣給出主觀的建議,而是提供客觀詳細的內容描述,讓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標準來判斷。 如何使用 Kids-In-Mind.com? 1. 進入網站:打開瀏覽器,輸入 Kids-In-Mind.com。 2. 搜索電影:在搜索欄輸入你想了解的電影名稱。 3. 查看評分:每部電影都會有三個方面的評分,分別是: 4. 閱讀詳細描述:點擊電影名稱,你會看到更詳細的內容描述。這裡會列出電影中所有可能引起爭議的場景或對話。 5. 做出判斷:根據評分和描述,結合你對孩子的了解,來決定這部電影是否適合。 使用小貼士 有了 Kids-In-Mind.com 這個好幫手,相信你選擇適合孩子的電影時會更有信心。記住,沒有一刀切的標準,最重要的是了解你的孩子,做出最適合你們家庭的選擇。祝你們觀影愉快!

  • 為什麼值得花錢買品質高一些的滑鼠、鍵盤?

    為什麼值得花錢買品質高一些的滑鼠、鍵盤?

    你有沒有試過用便宜的滑鼠或鍵盤工作一整天?如果有,你可能已經體會到那種痛苦了。雖然便宜的產品看起來很誘人,但當談到我們每天使用數小時的工具時,省錢可能不是最明智的選擇。 價格差異驚人但值得投資 首先,讓我們談談價格。沒錯,高端的滑鼠和鍵盤可能貴得嚇人 – 有時候價格可能是便宜貨的十倍甚至更多!但別被這個數字嚇到。想想看,你每天要用這些東西多久?如果你是上班族或遊戲愛好者,很可能一天要用上好幾個小時。 長期使用品質先行 當你長時間使用某樣東西時,品質就變得尤為重要。想像一下,如果你每天都要坐在一張不舒服的椅子上工作8小時,那會是什麼感覺?同樣的道理適用於滑鼠和鍵盤。高品質的產品不僅使用起來更舒適,而且往往更耐用。 耐用性是關鍵 說到耐用性,這可能是最能說服你多花點錢的理由。一個好的滑鼠或鍵盤可能會陪伴你好幾年,而便宜貨可能幾個月就壞掉了。長遠來看,買一個貴一點但耐用的產品,可能比不斷更換便宜貨更省錢。 舒適度與效率的完美結合 最後,別忘了舒適度對工作效率的影響。一個符合人體工學的滑鼠和一個觸感良好的鍵盤,可以讓你的工作效率事半功倍。想想看,如果你能因為更舒適的設備而多工作半小時或減少疲勞,那麼這筆投資不就已經值回票價了嗎? 所以,下次當你在考慮是否要為滑鼠或鍵盤多花點錢時,記住:這不僅僅是一次性的花費,而是對你日常工作品質和舒適度的長期投資。畢竟,生活中有太多需要省錢的地方,但對於每天陪伴你多時的工具,值得好好善待一下自己!

  • 【專欄】2024 年我最期待的十款遊戲作品

    【專欄】2024 年我最期待的十款遊戲作品

    去年有不少優秀的作品誕生,如《薩爾達傳說:王國之淚》、《Alan Wake 2》、《柏德之門3》、《Coccon》等,皆教人流連忘返,不過 2024 的遊戲陣容也不惶多讓,接下來我將選出 10 款即將於今年發售 (未確認發售時程者不在此列),且最令我期待的作品,或許能為你的願望清單提供一些參考。 《逆轉裁判456 王泥喜精選集》1 月 25 日 (PC、PS4、Xbox One、Switch) 逆轉裁判系列有多好玩,相信不用我多說。雖然我個人以為,《逆轉裁判123》在語音、語言與畫質上足見用心,系統設計卻過於老套。而即將發售的《逆轉裁判456》的原作,已與前 3 部作品的遊戲平台有別,因此在玩法上會更加創新,再加上本次顯示文字和語音可以設定成不同語言,還有什麼好不期待的呢? 《自殺突擊隊:戰勝正義聯盟》2 月 2 日 (PC、PS5、Xbox Series X|S) 儘管自殺突擊隊在電影的表現上不盡理想,但要在遊戲領域翻身也未嘗不可,尤其華納兄弟互動娛樂這次可是請出了 Rocksteady Studios 來為這個團隊打造新作。該工作室過去的「蝙蝠俠:阿卡漢」系列作品叫好又叫座,而本作同樣是與該系列相同的動作冒險類型,只要工作室能掌握好多主角的設計與遊戲節奏,《自殺突擊隊:戰勝正義聯盟》相信是不會讓人失望的。 《女神異聞錄3 Reload》2 月 2 日 (PC、PS4、PS5、Xbox One、Xbox Series X|S) 「女神異聞錄」系列我個人只玩過 4 代和 5 代,且 4 代我因為不甚喜歡而未能破關。但《女神異聞錄3》畢竟也是系列中的代表作之一,因此對於本作的重製我仍抱以期待。只可惜該重製版不會收錄《女神異聞錄3 FES》和《女神異聞錄3 攜帶版》的內容,所以對不起了 Atlus,本作我得先觀望觀望。 《Dragon’s Dogma II》3 月 22 日 (PC、PS5、Xbox…

  • 【專欄】為什麼每年的 iPhone 也沒有大突破?因為根本不需要!

    【專欄】為什麼每年的 iPhone 也沒有大突破?因為根本不需要!

    iPhone 15 發佈後,興奮嗎?驚喜嗎?相信即使是果粉也不會對它感到太大的驚喜,然而蘋果根本不必要花那麼多人力物力去為你創造重大的驚喜。初代 iPhone  2007 年 1 月發佈,至今已經是16 年,它是一件成熟的產品,而且銷量持續,絕對是手機界的神話。 汽車每年也換款但改動很少 如果大家認識汽車,例如 Honda的 Jazz ,在 2002 年推出 Jazz MK1 後,21  年以來每年也會更新,但真正改版只有 4 次,從 MK1 到 MK4,每代之間也有數年之久,當中沒有太大變動,只是微調以及升級配備,以及加入一些新科技。 16 年能有多少次創新? 換過來看,iPhone 推出了 16 年,每隔數年也會來一次稍為給力的改變,也許每年換機不會刷覺有太大的變化,但隔年換甚至 3-4 年換機就感受到它的巨大差距。Touch ID、Face ID、雙攝、三攝、動態島、Action Button 也是顯而易見的改革。 假如每年快 10%-20% 每年處理器速度大約提升 10%-20%,一年的差距不會太有感,但 3-5 年累積下去就會效能「倍升」。速度是創新的關鍵,沒有高速的處理器就無法實現創新功能。 蘋果生態令你不想離開 iPhone 不是賣硬件那麼簡單,而是包括軟件及整個蘋果生態系統。蘋果要做到的就是你根本無法離開它。例如今時今日,人們每天也用 Apple Pay,要用 Apple Pay 你就需要用 iPhone。又例如,你家中有 Mac、iPad、Apple Watch、HomePod,這樣令你即使不滿 iPhone…

  • 【專攔】加拿大初體驗:多倫多天氣較溫哥華冷?

    【專攔】加拿大初體驗:多倫多天氣較溫哥華冷?

    早前筆者表示移民後,有不少讀者及朋友都問到:為何不選擇溫哥華?而選擇多倫多?筆者打算逐一解答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兩地天氣有甚麼差別?現在就為各位講解。 多倫多比溫哥華冷? 相信不少人一聽到多倫多,就會感覺到寒氣在背後出現,事實是否更冷?答案是:更冷 由於多倫多位於加拿大的東部,因此氣溫較西邊溫哥華低,冬季的時間亦是多倫多較溫哥華長,因此多倫多絕對是比較冷的,加上雨天的機會亦是較多,因此天氣來說,對居住在香港或台灣的人士來說,溫哥華會更適合你 。 為何更冷都會選多倫多? 主要原因是有數個,首先工作機會,筆者太太的職業在多倫多更容易找到工作,已有公司表示會聘請筆者太太了,而且公司主要使用的語言亦是中文,因此減少了工作上語言的不便,並因為該工種在加拿大人手短缺,扣除稅務後,太太的收入比香港仍然高出了 1 倍以上,筆者可以吃軟飯了 ( 誤 )。 另一個原因,就是親友都在多倫多,周末相聚時在同一地區較容易啊,由於外國與香港不同的時,周末一般會到較遠的地方,下雪的日子,甚至會玩冬季才有的活動,例如滑雪等,因此即使冬季還是會有不少活動,可以與親友一同參與。 會不會太冷?其實多倫多的確是可以非常冷,不過一般情況下,你並不會在戶外停留太長時間,因為基本上每一個人都會自行駕駛,你會在戶外的機會,就是你從室內就出戶外上車,或由車上走進商場的這一段時間,而加拿大絕大部份都有中央暖氣,因此一進入實內,你甚至可以穿短袖上身衣服就可以了。 不過讓筆者最頭痛的是,當冬季時,如果遇上下雨或下雪,而你忘了在前一天耍鹽來解決結霜問題,恭喜你將會得到剷足球的體驗一次,歡迎你 XX 。( 誤 )但以上情況,一般天氣報告會預先報導提醒,因此要留意天氣報導啊。 以上就是筆者在多倫多的經歷,雖然暫時還是在多個地區中工作,但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而如果真的太怕冷,而沒有親友地區的限制的話,筆者建議各位選擇較暖的溫哥華,當地亦有相當多華人移居到當地生活,相信結識朋友及適應生活會較容易。 暫時筆者並沒有太長時間在當地生活,只是間中前往,因此如果有讀者已經在加拿大,可以留言講出各種趣事,跟各位分享一下。 顧問資訊:Unitex Consultants 聯升顧問 / Facebook

  • 【專欄】移民加拿大到步後必用的 5 套 Apps

    【專欄】移民加拿大到步後必用的 5 套 Apps

    現在日常生活中,智能電話可以說是外出必備的裝置,除了聯絡用途外,更多人會安裝各個不同軟件,例如交通工具 App,或購物 App 等,但如果在加拿大,又有甚麼 Apps 是生活必備呢?現在就為各位介紹 5 個可以幫到你的軟件。 衣食住行 衣 flipp: 衣食住行,以衣為先,當然就要為各位講解各種商店優惠 App 啦,當中較有名的,就是一款名為 Flipp 的軟件,可以根據你目前的位置,提供一些附近商店產品及價格,更有店舖會與他們合作,App 入面亦會有優惠劵,購物時,就可以更加節省金錢了。 下載位置:iOS / Android 加拿大版 Openrice: 如同香港的 Openrice,加拿大中亦有不少用戶都會用 Yelp,與Openrice 一樣,可以根據你目前位置提供附近餐廳資訊,當然亦可以對餐廳進行評價,你可以當作是加拿大版Openrice 就可以了。 下載位置:iOS / Android 住 Booking: 加拿大作為全球第 2 大面積土地國家,想去一些比較遠景點,當然不會像香港可以即日來回,多倫多去溫哥華探朋友,也是需要飛機,而 Booking App 就可以幫到你,預約不同酒店,你就可以安心休息。 下載位置:iOS / Android 行加拿大版 MTR? 除了自己駕駛外,其實市中心的交通,亦比較方便,當中你想要乘座公共交通工具,就自然會用以下的 App 吧? 鐵路:VIA Rail 是加拿大鐵路 App,可以幫你找到前往目的地的方式,應該如何乘搭之外,更可以提供到達時間,相當方便,不需要因為不知道何時抵達,而錯失一班車。(要知道兩班車可以差距非常大啊) 下載位置:iOS / Android Tripadvisor:是一個了解當地不同景點最佳的旅遊 App,亦可以用作一般路線搜尋…

  • 【專欄】無需到加拿大也能取得「永久居民」身份?

    【專欄】無需到加拿大也能取得「永久居民」身份?

    早前筆者講述過移民的經歷及選擇,發現有不少讀者也對當中的投資移民方式非常有興趣,原因是可以留在你目前居留的地方,亦適合一些短時間內無法移民的人士,因此筆者決定再詳細一些講解 SUV Start-up Visa Program 的內容,讓各位有意到外地發展,都可以更了解這個移民途徑。 1:無需到加拿大居住亦可取得 PR 身份? 筆者初時聽到有這個選項時,也非常驚喜,因為筆者目前還有一些工作在身,未能離開,加上無需要到當地,亦可以直接取得 PR 身份,因此才選擇這個項目。 2:投資 100 萬港元就可以了? 過去聽說過的加拿大投資移民,最少也需要 100 萬加元才能申請,因此初時筆者並沒有考慮這個方案,不過到了解到原來金額已經降低了,(可能是救生艇計劃的關係吧…?),只需要 100 萬港元就可以了,計劃是 4 名不同的投資者,同步協助一個受加拿大機構認證的創業計劃,進行兩年時間,即使計劃最後失敗,只要計劃進行時間維持達兩年就可以取得 PR 身份。 另外 100 萬為投資本金及一些基本的手續費用,因此如果你需要顧問公司協助你處理所有 PR 文件申請,及協助你在當地尋找工作,需要額外 10 萬港元左右,即總金額約 110 萬港元。當然計劃並不能取回你投資的資金,因此你要承受這個損失啊。 3:子女 / 伴侶也可以申請? 答案是可以的,即使你是 4 位投資者的其中一員,你的伴侶及子女,亦可以聯同申請人,一同申請 PR 永久居民的身份,只要主申請人通過要求,取得 PR 身份後,子女 / 伴侶也可以同時取得 PR 身份。 4:PR 身份可以享用當地的福利嗎? 可以的,PR 身份可以使用當地人享用的絕大部份福利,只有選舉及被選舉權是 PR 人士無法使用,及需要在 5 年時間內有…

  • 【專欄】筆者移民了:申請、問題及經驗分享

    【專欄】筆者移民了:申請、問題及經驗分享

    近年全球經際及前景變化非常巨大,因此有不少人士,基於不同的原因,正計劃移居或移民到其它國家發展,筆者經過長時間考慮後,亦決定移民到加拿大發展,當中遇過甚麼困難,選擇了甚麼方式進行?現在就為各位分享一下當中的歷程。 1:為何選擇加拿大? 移民或移居也好,目的必定是為了「改善生活質素」、「有更好的發展」或「體驗外國的生活」才會實行的,而筆者想要的,就是想要更好的生活及體驗不同文化,因此選擇目的地,亦是基於以上條件。 選擇加拿大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地是筆者認為,擁有較大種族包容的國家,排外的機會較低,地位較對等,治安比英國及美國更好。 2:移民前的困難 筆者起初與大部份人遇到的問題是相近的,就是移民是一個連根拔的決定,筆者需要放棄香港的大部份人 / 物,包括朋友、不願前往當地的親人、工作及自己過去建立的一切一切。 (相信各位近年都遇過有朋友移民,筆者亦在機場向這些朋友道別,在出發到機場前,已約定不能哭,要笑著送他到離境禁區,但最後擁抱時,眼淚還是擅自流下來,而基本上每一次都會聽到朋友以哽咽的聲音說:「你今日送機,我會在當地機場迎接你啊,到時再見面吧。」卻讓筆者更泣不成聲。) 是的,除非你與親友也移民到同一個地方,否則你必需要有心理準備,到達當地後,需要重新開始,包括你的生活習慣,人脈及工作模式,而筆者考慮過各項因素,包括工作的發展機會,租金樓價,還有其它原因,都決定離開自出生就開始居住的地方。 3:移民的方法 目前移民到加拿大的方法,主要有 3 種,分別是 Steam A 的學習移民、Steam B 的工作移民,及投資移民,筆者選擇了投資移民,主要原因是彈性較大,以下會簡單講解一下,三項計劃的特點,及需要承擔的責任及風險。 投資移民(香港 /台灣適用) 投資移民優點主要是申請人可以加入當地認可的創業計劃,你可以在申請後計劃完成,就可以取得 PR Permanent Resident ,即永久居民身份,但你是可以在申請及計劃進行期間,不需要身處加拿大,都可以直接得到 PR 身份,適合短時間內,需要留在香港或台灣處理工作或家庭事項的人士。 費用比以下兩個項目高,約 100 萬港元,香港及台灣都可以申請。 Steam A 學習移民(香港人專用) 加拿大救生艇計劃,是當地因應香港的變化而設立,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吸引人才到加拿大發展而設立的,只要你在當地報讀認可的兩年以上的課程(文憑或更高級別的課程),合格畢業後,就可以取得 PR 身份。 而同行的伴侶,亦可以一同前往,可以得到工作簽證,在當地工作,無需一同報讀課程,因此對於新婚夫婦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費用:需要預留兩年的生活費用,保守計算 45 萬港元(2 人組合以租金 1 萬港元及日常開支 8000 港元計算),再加上學費,約 10 萬 1 年,即是約70 萬港元。 Steam B 工作移民(香港人專用) 同屬於加拿大救生艇計劃,只要你過去…

  • 【專欄】Bing + ChatGPT 能顛覆 Google 的搜尋帝國嗎?

    【專欄】Bing + ChatGPT 能顛覆 Google 的搜尋帝國嗎?

    微軟正式宣佈將 Bing 結合 ChatGPT,Google 搜尋帝國的地位會被顛覆嗎?Microsoft 總裁 Satya Nadella 指出網頁搜索的模式已經停滯了幾十年,而 AI 可以比傳統方式更靈活地快速地提供信息。他直言「競賽今天開始,我們將快步前進。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在搜索領域重新開始有趣的創新,因為是時候了。」人們期待的「破壞性創新」會出現嗎? 為什麼 ChatGPT 聊天機器人會令人關注? 即使你沒有留意 ChatGPT 的消息,也不會對「聊天機器人」感到陌生。傳統的「聊天機器人」就是那種針對一些關鍵字然後給予答案,他們一點也不聰明,只能像目錄一般引導你去尋找答案,但往往無法解決多樣化的用戶提問,甚至經常無法理解用戶的提問。 ChatGPT 是一種新型的 Chatbot 技術,它使用基於轉換器的語言模型來生成自然語言的回應。與依賴於規則和預定義回應的傳統 Chatbot 不同,ChatGPT 能夠生成更動態且個性化的回應,並更好地理解自然語言。此外,ChatGPT 能夠生成比傳統 Chatbot 更長且更複雜的回應,使其更適合處理更複雜的對話。 Google 為什麼會擔心 ChatGPT? Google 搜尋頁面有大量的不同連結,一般來說排名越前會越多人點擊,越後就越少人會點擊。Google 最賺錢的業務是廣告,大家搜尋關鍵字時會同時顯示一些廣告連結在搜尋結果的上方,便於吸引特定群組的客戶進入其網頁。 如果 ChatGPT 整合到瀏覽器的 Search Bar,用戶只需直接輸入問題,便可得到答案,就連搜尋頁面也不必看,對用戶來說能夠快速得到答案,也無須進入 Google 搜尋,再從不同的網頁了解答案。這絕對是令 Google 不利的事情。因為人們可以不經 Google 再跳到不同的網頁尋找答案,情況就像用 Google 搜集一些知識性的資料,例如 1 英呎等於多少 cm,Google 會在頂部顯示資料而不是引導用戶進入指定網頁。 雖然現時 Google 對部份知識性的資料也提供直接的答案,但只佔無盡的搜尋需求裡很低、很低的比例!而 ChatGPT 能找出的答案絕對是現時…

  • 【專欄】iPad Pro 換上 M1 晶片為什麼對蘋果意義重大?

    【專欄】iPad Pro 換上 M1 晶片為什麼對蘋果意義重大?

    新一代 iPad Pro 使用與 Mac 使用的新處理器 M1 晶片,效能比上一代提升達 40-50%,耗電量亦不會有明顯增加,主要原因是 M1 晶片正正就是 A 系列晶片的改進版本,這個代表著甚麼呢?蘋果為何要特地更換處理器呢? 為 macOS 與 iOS 進行整合 蘋果的 macOS 其實一直都是獨立的系統,使用獨立的軟件,不是 Windows 系統,亦不是 iOS 系統,過去開發人員需要開發一個 macOS 專用的軟件才能使用,而使用 Mac 電腦的用戶,亦不太常使用 Windows 系統(多數用來協助 Mac 缺少的部份軟件)。因此在 iOS 及 iPadOS 出現後,macOS 的立場變得比較尷尬。 受 x86 架構影響效能及軟件難有大突破 x86 架構,是蘋果過去的 Mac 電腦一直使用的架構,由 PowerPC 轉到 Intel 後就一直沒有改變,當年的 Intel 處理器,更一度讓 Mac 成為最快的桌面電腦,不過近年 Intel 卻因為新製程上,遇到產量問題,14nm…

  • MBP 16 吋「高效能模式」實用?購買前需要考慮 3 要點

    MBP 16 吋「高效能模式」實用?購買前需要考慮 3 要點

    蘋果推出的最新 MacBook Pro 中,使用了 M1 Pro 及 M1 Max 兩個超強大的處理器,效能上比上一代使用 Intel 處理器強大數倍,相當有驚喜,當中 16 吋版本中,更設有高效能模式,如果正想要入手的你,不如了解一下高效能模式是否真正實用,而讓你需要放棄 14 吋這個選擇。 1:高效能模式如何發動 16 吋版本中,設有的高效能模式,可以手動啟動,首先要知道,MacBook Pro 設有幾種能源模式可供切換,一般會設定為「自動」模式,平衡耗能與效能,另外的就是「低耗電模式」及「高效能模式」。 要啟動「高效能模式」,就要進入「系統偏好設定」,然後按一下「電池」。 按一下側欄的「電池」或「電源轉換器」,然後從「能源模式」彈出式選單中,選擇「高電量模式」。 視乎你的偏好而定,當 Mac 以電池電量運作或連接至電源轉換器時,你可以設定不同的能源模式。例如:可選擇僅於 Mac 連接至電源轉換器時,才開啟「高電量模式」。 查看「高電量模式」是否開啟 要查看「高電量模式」是否開啟,按一下選單列的「電池」圖示,以查看電池狀態選單。 「高效能模式」實際上是否真的實用? 雖然「高效能模式」的確可以讓裝置提供額外的效能,不過並沒有提升太多,將時間運作下,約有 10% 的提升,不過主力是因為風扇全速運作,減少了晶片因高溫而降頻的機會。 而因為需要全速運作,耗電量亦更高,對比自動模式,當「高效能模式」的裝置餘下 9% 電量時,自動模式還有 33%,因此在機動性,「高效能模式」會較差,需要更多時間連接超果 100w 的供電。 要考慮的是散熱還是機動性? 如果「高效能模式」並沒有想像中強大,那麼購買 14 吋不是有更高性價比嗎?筆者認為這個想法是對錯參半,主要原因,是因為 16 吋版本 MacBook Pro 即使不使用「高效能模式」,它的風扇表現都比 14 吋好得多,在同一工作下,14 吋的 M1 Max 晶片運度高達…

  • 誰是蘋果開放「iPhone 自助維修」的真正目標?

    誰是蘋果開放「iPhone 自助維修」的真正目標?

    蘋果早前宣佈將會推出 iPhone 自助維修的計劃,這個計劃可以讓用戶為 iPhone 換上第 3 方零件,作為代用品,而不會像過去般使用系統封鎖部份功能,讓外界表示歡迎,因為蘋果官方的維修費用,實在比一般代用品高,不過其實這個計劃並不是為消費者自行維修而設,而是讓其它第 3 方公司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 為何說不是為了消費者自助維修? 原因是消費者一般對硬件維修並沒有經驗,在自行維修期間,有機會導致一些硬件接觸不良而無法正常使用,亦有機會因為錯誤損壞,導致電池破損而出現火警或爆炸問題,風險相當高,因此並不建議一般用戶自行為裝置進行維修。 那麼計劃是為了誰而設? 這個計劃主要是為其它沒有蘋果認證的維修公司而設,因為消費者可能並不想要付出高費用購買原廠的維修零件,因此想要購買一些代用品,例如代用的顯示屏、代用電池等常見的消耗品(或容易損壞的硬件),然後由第 3 方公司幫忙更換,提升利率或降低成本。 為何蘋果過去要禁止用戶使用沒有認證的代用品? 蘋果禁止用戶使用沒有認證的代用品,其中一項必定是影響蘋果公司的收入,因為會減少用戶購買蘋果原廠的機會,不過另一方面,亦是保護用戶安全,因為沒有認證的代用品,質素一般會較差,代用電池爆炸亦不是罕見的新聞,顯示屏品質差,對眼睛有負面影響,即使裝置沒有對人體造成傷害,但因為沒有認證的代用品而導致資料損失或財物損失,卻是有深遠影響。 為何蘋果現在要開放權限? 其實蘋果並不是太願意開放權限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用戶使用安全有問題的電池,導致爆炸時,會讓品牌有即時的負面影響,即使最後證實是第 3 方硬件導致問題,亦無法完全挽回失去了的品牌名聲,更不要使有機會影響使用者的安全,但因為蘋果提出注重環保,及多國的公平競爭法,才讓蘋果放出維修的權限。

  • iPhone 13 Pro 實試兩個月:分享 3 大缺點

    iPhone 13 Pro 實試兩個月:分享 3 大缺點

    蘋果新推出的智能電話 iPhone 13 Pro 系列,已經推出了一段時間,不過因為晶片供應不足的問題,不少用戶都未能以正價購買到 iPhone 13 Pro 系列,不如就讓筆者讓各位更了解 iPhone 13 Pro 存在的問題,再考慮是否要購買新機吧? 1:Face ID 效用比過去都要差 蘋果表示,在 iPhone 13 全系列產品中,都將前置相機 M 額部份縮窄了 20%,這個設計對於不少用戶來說,是期待了 3 年時間了,不過它實際上並沒有為用戶帶來更好的改變,反而使用體驗上,變得更差。 解鎖距離變長: 蘋果的新 Face ID 系統,因為設計上體積縮窄了,讓 iPhone 解鎖時,因為用作偵測的感應器距離縮短,因此準確度大大降低(這亦是蘋果長時間沒有改變 M 額大小的原因),讓用戶需要距離電話更遠,才能正確解鎖電話。 縮窄並沒有帶來更多好處: 前置相機系統終於縮窄了,那麼過去因為空間不足而無法顯示的「電量百份比」可以回歸了吧?答案是不可以,蘋果並沒有在 iPhone 13 任何版本中,重新加入「電量百份比」,仍然是需要打開控制中心,才能查看「電量百份比」的數據。 因為縮窄而變厚,感覺更「突出」 iPhone 自 X 開始,因為 M 額的部份,讓不少製作影片的相關公司,都調整到與 iPhone X 到 iPhone 12 的顯示屏比例,讓用戶可以在 iPhone 上不需要放大,就可以用盡所有空間,同時間,亦剛剛可以看不見 M…

  • 【專欄】自己 iPhone 自己修?不要低估維修的風險!

    【專欄】自己 iPhone 自己修?不要低估維修的風險!

    蘋果宣佈 2022 年推出自助維修服務,讓用戶可自行訂零件及工具,親自或找專人在 Apple 以外的地方進行維修。對很多愛 DIY 的人來說,新計劃當然令人感興奮。不過對一般人而言,也許找一些第三方維修公司會更理想。 對正問題找出原因 如你的 iPhone 電池消耗太快,你會如何處理?二話不說訂電池更換?也許問題可能是來自溫度感應零件失效。當然爆螢幕這類問題就直接簡單得多。 零件更有保證 某程度來說,這次計劃的意義不是 “自助” ,而是你可選擇其他公司代修,而零件質素有更佳的保證,對於過了保修期的用戶來說,用較便宜的費用可解決常見的爆螢幕、電池消耗太快等問題。 自行換電有風險 眾多維修之中,相信換電是最多人想做的事。現時,在淘寶可以很便宜購得 iPhone 電池,低質素完全沒有保證。不過,即使排除電池問題,更換電池也許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麼簡單。 筆者也曾自行更換電池,看完 Youtube 教學後就放手一試。結果第一次拆電時,跟不少新手一樣,犯上拉斷電池膠(將電池固定在機身的強力膠貼)的錯!當然,有經驗的人也會拉斷,最後當然要用一點「暴力」來將電池拆出來。對新手來說,隨時會因為拆電而弄壞 iPhone 其他部份,最終得不償失。 不要低估拆機風險 另外,當你拆開 iPhone,將一顆一顆大小不一的螺絲取出,然後再將連接線拆除,進行更換零件,最後重新裝回,只要用錯一顆螺絲,隨時令組件損壞。那怕是小小的螺絲,也會造成不同的問題。 總結:認清業餘跟專業的分別 筆者並不反對自己 iPhone 自己修,事實上只要稍為花點時間研究,更換螢幕及電池其實不太困難。然而,新手必須要花時間,小心進行,否則要交上比維修費更高昂的「學費」,畢竟業餘人士缺乏經驗,犯錯是合理。

  • 【分析】MacBook Pro 升級實用:但不是為消費級而設

    【分析】MacBook Pro 升級實用:但不是為消費級而設

    相信不少用戶都知道,蘋果早前推出了最新一代 MacBook Pro 系列,終於用上了目前它們最新設計的晶片,M1 Pro 及 M1 Max,兩款處理晶片的效能比 M1 有數以倍計的提升,對專業用戶來說,其實還有比效能更重要的改進,可能一般用戶並不太了解。 支援新引擎:加入多項硬件解碼 蘋果在 M1 Pro 及 M1 Max 上加入了不同的專業引擎,讓 MacBook Pro 可以支援多種硬件解碼,在處理影片剪接或動畫繪製時,處理速度更快,更穩定,同時可以應用更多專業軟件的獨有功能。 代表 M1 Pro 及 M1 Max 達到顯示卡處理器的繪圖卡級別,有對電腦有少許認識的,就知道一般顯示卡與繪圖卡的差別,對於後期製作工作,穩定性及速度兼備是相當重要的。 ARM 架構穩定性更高 M1 Pro 及 M1 Max 因為是採用 ARM 架構設計,因此耗電量及發熱量得到明顯的改進,對於專業用戶來說,熱量降低代表處理晶片運作時會更穩定,不會容易觸及系統的溫度上限,而需要大幅下調效能的問題,是有更大的實際提升。 以婚禮影片剪接師為例,朝影晚播是家常便飯,要在夜晚賓客入席前完成所有剪接工作,代表機動性及效能需求極高,因為時間緊迫,效能提升可以更快完成影片,代表補救時間亦會增加,而耗電量及發熱量減少,亦可以容許剪接師乘搭交通工具時,亦可以在膝蓋上,及不需要接上充電器,就可以處理工作,大大增加了彈性及增加珍貴的「工作時間」。 Mini LED 顯示屏特性適合專業需求 蘋果在 MacBook Pro 上使用的是 Mini LED 而不是 OLED,最主要的,就是因為 Mini LED 的特點,是最佳的平衡方案,因為可以有 OLED 的超高對比度,不會因為顯示屏漏光問題,導致灰色問題影響預覽效果,亦不會像…

  • 【專欄】iPad mini 6 進化帶來的 5 個缺點

    【專欄】iPad mini 6 進化帶來的 5 個缺點

    蘋果推出的最新一代 iPad mini 產品,終於改變機身設計,追上現代的風格了,對於不少用戶來說,是期待已久的產品,不過到底產品有沒有甚麼缺點存在?筆者就為各位數數 iPad mini 的缺點。 1:機身變厚 iPad mini 在新設計下,應該像 iPad Pro 11 吋版本般,比舊世代設計更薄才對,不過新 iPad mini 對比上一代(簡稱 iPad mini 5),機身厚度是有增加,由 6.1mm 增加到 6.3 mm,可能各位認為沒有大影響,不過變厚的確是事實,科技應該要不斷進步才是正確的。 2:缺少了 3.5 mm 耳機接口 iPad mini 6 的全新設計下,機身變厚卻失去了 3.5 mm 接口,讓用戶必需要使用無線耳機,以上的設計雖然是「追上潮流」,不過作為用戶,還是會不滿的,智能電話沒有太多空間,取消 3.5 mm 還說得過去,不過 iPad 作為平板電腦卻取消 3.5 mm 是不能接受的。 3:顯示屏塗層更黏手 顯示屏雖然使用了最新的設計,不過對比上一代 iPad mini 5,新的 iPad mini 使用的塗層更黏手,讓喜歡裸機的用戶,在使用體驗上還是有打折扣,像 iPhone 12 般,可以貼上保護貼解決問題,不過…

  • 【專欄】Steve Jobs 離開 10 年 蘋果產品優劣與風格的改變

    【專欄】Steve Jobs 離開 10 年 蘋果產品優劣與風格的改變

    Steve Jobs 離世 10 年時間,對於世界上有不少人來說,直到現在還是相當掛念 Steve,他帶來的改變,一次又一次,影響不同行業,每一個人的生活習慣,他離開 10 年後的今天,到底蘋果有沒有跟隨 Steve 的理念?有沒有讓產品變得真正實用?現在就為各位數 10 年來筆者認為值得使用,及脫離 Steve Jobs 的產品。 值得使用的 iPhone 系列 1:iPhone 5 蘋果推出的 iPhone 5s 是一個極重要的里程碑,原因是它使用了 64 bit 的處理器,是世界第一款材用電腦級別處理器的智能電話,效能上比改變世界的 iPhone 4 在 CPU 上提升了 8 倍,GPU 上提升了 28 倍,同時間,將 Touch ID 加入在 iPhone 上,Touch ID 的方便,直到現在還是有不少人希望蘋果可以重新加入 Touch ID 到最新的 iPhone 產品上。 另外開始走向宣傳大像素,比多像素更好的相機設計,亦是蘋果到目前仍然停留在 1200 萬像素相機的主要原因,更大的像素,可以讓吸光量大大提升,讓成像效果更好,例如更多細節,更少雜訊及減少手震的情況。 2:iPhone 6 蘋果首次推出大顯示屏智能電話,雖然是脫離了…

  • 如何選購 iPad?為各款設計簡單評分

    如何選購 iPad?為各款設計簡單評分

    蘋果推出的 iPad mini 相信對於不少用戶來說,是相當吸引,不過正考慮購買 iPad 的你,到底選擇那一款產品才是最適合呢?現在就為各位分析一下。 首先需要問你數個問題: 你經常使用你的電腦嗎? 如果你經常使用電腦,而你的工作必需要在電腦才能完成的,那麼你並不需要購買 iPad Pro 的級別,主要原因,就是 iPad Pro 並不能完全取代你的裝置,你需要的 iPad 就是 iPhone 與電腦之間的產品,iPad Air 及 iPad mini 較適合你。 你持有的 Mac 是那一款? 你使用的是 MacBook 的話,iPad Pro 的身份除了有額外支援 Apple Pencil 外,基本上都是重覆了,因此同樣地,是iPad Air 及 iPad mini 較適合你。不過如果你家中只有 iMac,那麼 iPad Pro 的 120 Hz 顯示屏,及 M1 強大的效能,可以幫助你在戶外處理大部份的工作。 你使用 iPad 的地方是? 如果你經常會在戶外使用,iPad Pro 的…

  • 為何 MagSafe 外接充電池只有 5W?有多個限制

    為何 MagSafe 外接充電池只有 5W?有多個限制

    蘋果終於推出了官方的 MagSafe 流動充電器,名為 MagSafe 外接式電池,主要原理就是廢話地,將一般流動充電器配合 MagSafe 的設計,減少戶外移動時,充電線帶來的不便,但有人表示失望,就是因為這款新產品,只有 5W 的功率,為何蘋果要這樣設計呢?由筆者為各位解答。 1:充電器熱量問題 無線充電比一般有線充電,都需要更大的推力,才能達到同樣的充電效果,因此產生的熱量一般較高,而因為 MagSafe 充電是緊貼在機背,充電時 iPhone 亦會產生熱量,因此兩個會發熱的物件,散熱就成為了一個較大的問題,更不要說這個設計下必定有人會將正在充電的 iPhone ,放在口袋中,熱量就更難散去,難以使用高功率幫助裝置充電。 相反協助 MagSafe 外接式充電池充電,則可以達到 15W 的表現,為何會有巨大的差距?就是蘋果應該是考慮到,一般使用條件下,MagSafe 外接式充電池需要充電的環境,基本上是會放置在比褲袋更空氣流通的環境,散熱效果比協助 iPhone 充電時會更好,及可以無需太過考慮耗電量,因此可以減少相關限制。 2:高功率導致耗電更多 各位都知道,功率越高,即是轉換率越高,電池耗用的速度就更快,變得不耐用,一般市面的流動充電池寫 10000 mAh,但只能為2600 mAh 的 iPhone 充滿 2 次電力,就是因為 10000 mAh 這個數字,是利用不同轉換測試所得。 由於 MagSafe 外接式充電池,設計的目的,就是要小巧方便,不能大幅增加機身的重量,因此電池設計不能太笨重,自然電量就不能太多,配合 MagSafe 的無線充電耗電量,如果同時要兼顧高功率,電池有機會連 iPhone 12 的 80 % 電量都無法達到就用盡所有電量。 個人使用經驗 雖然筆者並沒有使用過剛發佈的 MagSafe 外接式充電池,不過亦有使用過類似的產品,筆者測試一款聲稱有 5000 mAh…

  • 【專欄】 iPhone 12 mini 為何失敗?其實是時代不再適合

    【專欄】 iPhone 12 mini 為何失敗?其實是時代不再適合

    iPhone 12 mini 推出後,蘋果而 One more thing 的型式發佈,主打的,就是單手使用手感,得到外界關注,不過重點是產品推出後,卻被 iPhone Pro Max 及 6.1 吋的型號搶下了市場,為何會這樣呢? 先講述 iPhone 12 mini 的優點 1:iPhone 12 mini 手感優先 其實有用過 iOS 及 Android 兩個平台的用戶都會發現,iPhone 使用的 OS 介面設計,還是集中在細機設計為主,應該說,並沒有太多新設計減少用戶在單手使用大型 iPhone 時的輔助功能。 例如返回鍵是在左上方,通知中心及控制中心在右上方,這些都是 iOS 配大顯示屏 iPhone 會出現的問題,而蘋果沒有解決,而主要對手 Android 則會在主畫面中,可以從畫面偏下方的位置向下拉動,拉出通知及快速設定功能表。 而 iPhone 12 mini 則因為完全可以一手掌握,基本上可以完全使用所有功能,而不需要打開每一次只可以進行一個動作的單手模式。 2:iPhone 12 mini 並沒有縮減重點功能 iPhone 12 mini 雖然機身極為細小,機身亦相當輕薄,但並沒有因此作出太多妥協地方,例如同樣使用Retina XDR 顯示屏、A14 晶片、完整的相機鏡頭、雙揚聲器的設計,及 MagSafe 設計, 濃縮 iPhone 12 的所有設計,而不是縮減。 因此它與 iPhone 12 的主要差別,就只有機身大小及電量。 3:回歸經典 iPhone 12 mini 上手的感覺,讓筆者重新回想起當年號稱變大但同時變小的全新 iPhone 5,亦讓筆者感受到,在 人多擠迫的車廂, 可以毫無顧忌緊握着智能手機, 單手完全操控的使用體驗。 缺點就是,它已經不再屬於這個時代 1:大顯示屏帶來的不便,遠遠比它的好處少 現在人們使用智能手機的習慣,與當年的不同,當年智能手機剛推出數年,並沒有完全融入所有人的工作中,主要都是一台可以有多媒體功能的產品,因此最重要的是便攜性。 不過近 5 年的改變,已經將這個概念改變,智能手機不再只是你個人的娛樂工具,效能提升配合顯示屏變大,智能手機逐漸由「手機」改變為「隨身電腦」,大顯示屏配合電腦級效能,已經可以讓用戶在手機中,處理 8 成工作內容(筆者這份稿件,連同圖片處理,都是使用手機完成),因此面對工作及娛樂的需要,用戶要求的,不再是單手可以使用的細小電話。 2:大機身帶來的,還有更重要的改變 大機身下,電池亦可以進一步變大,目前 iPhone 12 Pro Max的用戶,一般可以在高需求下,維持一天一充的體驗,不過對比 iPhone 12 mini,同樣的使用量,可能就已經需要 1 天 2 充。 3:機身細小讓看不見的體驗變差 蘋果的 iPhone 12 mini,筆者對它最不滿的,不是顯示屏及電量小的問題,而是訊號接收力低,由於iPhone 12 mini 的空間太小,天線亦比一般的 iPhone 12 其它型號都要差,例如 6.1 吋的 iPhone 12 可以接收到訊號的室內環境,iPhone 12 mini 卻無法連接網絡,最後筆者只可以靠著其它裝置使用個人熱點,供iPhone 12…

  • 【專欄】iPad 如何選?購買 11 吋 iPad Pro 好不好?

    【專欄】iPad 如何選?購買 11 吋 iPad Pro 好不好?

    蘋果的 11 吋及 12.9 吋 iPad Pro 已推出了接近一個月時間,可能各位都在考慮購買那一台主機,現在筆者就為各位分析,那一個版本會更好?先來一個簡單的,就是「不要購買 11 吋版本」! 為何不要購買 11 吋版本呢? 主要原因,就是 iPad Pro 11 吋還未配備 XDR 顯示屏,蘋果的 XDR 顯示屏有 2 種,一種是 OLED,一種就是 Retina XDR 6K 32 吋及 iPad Pro 12.9 吋使用的 mini LED 技術。 而一般,蘋果都會在 iPad Pro 最大,最貴的型號上使用最新的硬件,例如 1 TB 會有更多的 RAM,而蘋果今次就將全新的 mini LED 使用在 iPad Pro 12.9 吋上。 mini LED 技術是甚麼? 過去的 LCD LED 顯示屏,都是由一個面版控制的背光方式,再由個別的紅綠藍類似濾鏡般,組合成不同的色彩,再組合成一個影像,不過缺點就是,因為只有一組或 2 組背光系統,黑色的顯示亦會出現洩漏光源問題(簡稱漏光),讓顯示效果會看起來像有一層灰色的效果。 而 mini LED 就是縮小板的 LED 集合體,蘋果的設計為例,將 LED 整個面板分為 1 萬個區域,在顯示黑色時,該區的面板完全關閉,沒有漏光問題,可以有更多位置達到全黑的表現,亦因為 mini LED 與OLED 不同,沒有使用有機物質,可以大大避面烙印及退色問題。 這個強大的技術,只要你到蘋果觀看實機一次,就會明白為何筆者不建議你購買 11 吋 iPad Pro 了。(當然有人要求低,表示沒有太大差別的,與音響一樣,有木耳的存在,如果你是這類用家,你不別理會筆者的建議了。) 下一代會推出在 11 吋機會大 筆者認為,蘋果只在 12.9 吋上推出 mini LED,主要原因,是產能及技術測試為主,產能導致 12.9 吋的供應量明顯少於 11 吋,如果同時生產 11 吋版本的 mini LED,因為更細小,導致良品率下跌,產量會更少。 因此相信蘋果吸收了 iPad Pro 12.9 吋版本的經驗後,11 吋使用 mini LED 顯示屏,有機會在下 1 到 2 代推出,正使用 2018 及 2020 版本的用戶,不是太逼切升級到 M1 版本追求 50% 效能的話,可以等下一代產品啊。 M1 晶片的大容量 RAM 無法在 11 吋上完美發揮 M1 版本的 iPad Pro,按你購買的容量,最少會有 8GB RAM 及 最多 16 GB RAM 兩個版本,不論那一個版本,iPad Pro 11 吋都是難以發揮出來,首先,你顯示屏細小,工作空間亦會較小,多工處理需求減少,理論上使用 RAM 的需求都會減少。 例如筆者使用的 iPad mini 為例,基本上多工處理的情況,開啟的只是通訊軟件為主,或一個額外的網頁視窗,同時使用兩個大型軟件的機會更少,因為真的太小了,因此 iPad Pro 11 吋需求是必定比 12.9 吋少。

  • 【專欄】為何 Cyberpunk 2077 尚未完全支援 PS4?問題在那裡?

    【專欄】為何 Cyberpunk 2077 尚未完全支援 PS4?問題在那裡?

    相信不少玩家早前都會記得,著名開發商CD Projekt Red 因為開發 Cyberpunk 2077 時,因為大量的 Bug 導致遊戲無法正常在 PS4 及 Xbox One 系列上運行,亦因此玩家進行了大規模退貨的行動,Sony 更直接從PSN 將遊戲下架,雖然最近重新上架,但為何遊戲還是無法在 PS4 上提供「良好」的體驗? 新世代遊戲需要快速存取速度? 有網民表示,作為新世代遊戲的 CyberPunk 2077,因為遊戲對硬碟存取速度,需要有更高要求,因此導致PS4 只使用了 5400 轉的機械硬碟,無法應付需求,出現穿地底、無面人的問題,的確以上的問題在玩家更換了 SSD 在 PS4 上運行時,大大解決了以上情況。 機能問題導致遊戲無法進行? PS4 的確已經是2013 年的產品,正如叫各位現在購買 iPhone 5,是可以使用,但應付簡單軟件,就已經相當吃力了。PS4 亦是同一道理,主要原因,是因為遊戲開發是需要善用硬件可以提供的資源。 例如對馬戰鬼,畫面相當強大,即使是 PS4 亦可以完美應付,當中就是開發商作了一些特別設計,例如要增加讀取速度,就先將同一物件的檔案(例如草),隨機放置在不同地方,減少存取時需要到指定地方存取的時間(性能越低的硬碟,需要找出指定檔案的時間就會越長,隨機擺放多高同一檔案,可以大大減少不必要的讀取時間)。 而 Cyberpunk 2077 則需要應付每一座建築物,都是獨一無二的設計,每一個 NPC 都是獨立的 AI,這個做法對 CPU 的需求會大大增加,而 PS4 本來 CPU 性能就只屬於 2013 年的中階水平,自然難以應付以上的工作。(對馬戰鬼出現的 AI 不是太多,亦有不少是重覆項目。) 硬件性能不是無限,是每個開發者都需要面對的問題,至於如何在有限的資源達到最佳表現,就是遊戲其中一個成敗的關鍵,例如 Konami 的 MGSV 遊戲,畫質即使在現在來看,亦不比 PS5 遊戲作品差太多,原因是開發者在用戶不太注視的地方,進行適量的刪減,你用瞄準鏡瞄準蛇叔腳下,就會發現貼圖解像度極低,因為作出了刪減,而正常情況下,你並不會察覺貼圖問題,這就是開發團隊的取捨。 而 Cyberpunk 2077 就走相反方向,盡可能展示最多最真實的圖像,忘記遷就上世代家用主機平台,導致效能不足而引發各種問題。亦是貪圖要在兩個世代的主機上推出的結果。 遊戲數次大改動 由於遊戲開發是需要最佳化,需要經過測試,來進行視覺刪減,例如在多物件需要運算時,(爆炸、高速移動等),要適量刪減項目,是要不斷測試畫質與流暢度的平衡,但顯然開發商沒有足夠時間測試,內部職員爆料,表示原因是遊戲開發途中,高層不斷要求改動,導致測試時間不足。 總結:近年太多廠商過份依賴「更新」功能 過去,遊戲主機並沒有網絡功能,如過遊戲出現大型 Bug,將會有難以挽回的結果,例如有一款遊戲,就是因為出現無法進行故事的 Bug,導致玩家需要連同主機,寄回廠商進行修復的事件,因此過去遊戲測試時間,甚至比開發時間更長,就是其中一個原因。 不過在網絡後續更新的功能出現後,即使有嚴重的 Bug 出現,亦可以用更新功能解決,Ubisoft 推出的Assassin’s Creed 大革命作品,就創下更新檔案大小接近整個遊戲原檔的記錄。 但這些對於玩家來說,是極為反感的體驗,滿心期待購買的新遊戲作品,開始後才發現無法正常進行遊戲,即使可以透過更新修正,亦會讓玩家對開發商信心大減,不願意再購買其它作品了。

  • 【專欄】Apple Watch 有必要每代升級?先要理解它的作用

    【專欄】Apple Watch 有必要每代升級?先要理解它的作用

    筆者早前在商店中,看到一名消費者購買了 Apple Watch 後,才發現 Apple Watch 並不支援 WhatsApp 等軟件,即使其他軟件支援 Apple Watch,使用體驗亦不似預期,好奇心旺盛的筆者,自然問職員,是否個別例子?他們卻表示,原來有許多人都以為 Apple Watch 就是迷你版的 iPhone,有人以為可以播放影片,甚至有人認為可以 FaceTime Video 通話,因此筆者希望嘗試講解一下,Apple Watch 這產品的特點,讓從未使用並正打算購買的用戶,講解一下 Apple Watch 是否適合你使用。 1:Apple Watch 常用功能:快速收發資訊 Apple Watch 在一般情況下擔當的角色,就是 iPhone 的延伸,查閱通知及接聽電話等,只會用作簡單發送短文字短訊。 2:智能電話不在身邊時應急使用 Apple Watch 可以配合 eSIM,讓用戶手機不在身邊時,可以應急使用,亦可以連接 AirPods 等 W1 晶片耳機,完成通話需求,或享受音樂,亦可以讓運動人士不需要攜帶電話外出。 3:Apple Watch 不能完成的事 Apple Watch 即使是最新世代,亦有不少功能基於顯示屏大小、電量、及處理器效能,而無法達到良好體驗的,包括視像通話、影片播放缺少開發者願意投放資源開發軟件等,讓產品不能擺脫輔助產品的身份。 那麼有需要每代更新嗎? 近 3 代 Apple Watch,由 S4 開始,最大的差別已經不在於效能,它們的顯示器大小是相同,速度相近,分別就只在於有沒有Always on…

  • 【專欄】不必升級 Apple TV 4K 2021?效能或比上代差!

    【專欄】不必升級 Apple TV 4K 2021?效能或比上代差!

    蘋果的 Apple TV 4K 最新版本正式發佈,到底新一代產品是否值得你升級呢?筆者會從效能及功能上,為各位分析一下,新機適合那些用戶購買,而不適合那些用戶升級使用。 1:效能比上一代 Apple TV 4K 更低? 蘋果推出的新一代 Apple TV 4K ,處理器上使用了較新的 A12 晶片,比 A10X 新 2 個世代,追求效能的你,一定會升級吧?不過如果你是基於效能而購買新機,筆者就勸你不要購買會更好。 新 Apple TV 4K 使用的只是 A12 晶片,CPU 效能的確比 A10X 更快,不過差別不到 15 %,但是在 GPU 的表現上,A10X 卻有 A12 更強的效能,兩者差距超過 15%,各位都知道,處理影像的工作,一般都是落在 GPU 上,因此各位如果是基於效能,你又同時正使用 Apple TV 4K 初代版本,還是不要升級 Apple TV 4K 2021。 2:功能有差距嗎? 蘋果推出 Apple TV 4K 新一代產品時,強調新機加入了最新的顯示屏調色功能,可以讓…

  • 【專欄】回望 2020 年 10 大最值得購買手機

    【專欄】回望 2020 年 10 大最值得購買手機

    2020 年終於過去了,相信對於不少人來說,是一個痛苦的一年,希望各位可以在新的一年中,重新找到快樂,而筆者亦整合了 10 款最值得購買的智能手機,看看那一款最適合你。 排名不分先後 iPhone 12 Pro 蘋果的 iPhone 12 Pro 是最平衡的智能手機,優點是在與使用了 A14 處理器,是目前最快的手機處理器,相機雖然沒有換上大感光元件,但最重要的是配合處理器及 LiDAR 對焦系統,拍攝能力大提升,還有支援杜比視界 HDR 影片拍攝,可以說是影片拍攝最強的智能手機。 iPhone 12 mini  iPhone 12 mini 初推出時,筆者認為會在各方面進行縮減,不過原來除了電池外,各方面都與 iPhone 12 相同,同級顯示屏,同級防水能力,同一處理器,還有更重要的是更佳的手感,多年沒有讓筆者有「這是真正 iPhone 的感覺」。 Samsung Galaxy Note 20 Ultra  雖然 Samsung 在 S20 Ultra 中,因為相機設計問題,導致對焦速度相當慢,不過問題在 Note 20 Ultra 中得到解決及進一步改進,例如 5x 光學變焦及雷射對焦系統,讓你可以拍攝出超高品質的相片。 Samsung Galaxy S20 fe 雖然沒有曲面顯示屏下,邊框比上一代窄了不少,不過有 120Hz 顯示屏,Qualcomm…

  • 【專欄】為何用戶如此不滿 WhatsApp?私隱還是公關?

    【專欄】為何用戶如此不滿 WhatsApp?私隱還是公關?

    近來最多人討論的,就是 WhatsApp 被 Facebook 收購後,終於展露出真正目的,就是想要搜集更多個人資料,手段對於不少用戶來說,更是感覺以要脅的方式逼使用戶授權(因為不同意就有機會被刪除帳號,引發 WhatsApp 用戶大逃亡到其他通訊軟件中,筆者就對事件有一些個人看法。 私隱資料搜集的影響 原因是因為蘋果? 有外界消息表示,蘋果在 iOS 的更新上,一次又一次阻擋軟件追蹤用戶的資料,導致廣告無法準確投放在相關的客戶目標群中,不過其實並不是主要原因,雖然蘋果的更新的確影響到 Facebook 的廣告收入,但更重要的是,Facebook 本來使用了超巨額收購 WhatsApp 。 巨額收購 WhatsApp 對用戶有影響? 為何一間社交平台公司,要收購另一間公司,最直接的得益,一般來說,都是希望得到該公司的所有客戶,而當其時,WhatsApp 已經將每年收取 0.99 美元的政策,改為免費使用,亦沒有廣告設計,因此,收購 WhatsApp 並不能再得到用戶的付費或瀏覽廣告的收益。為何 Facebook 要而超過 200 億美元收購 WhatsApp ? 原因很容易推斷吧?就是超過 20 億的用戶人數。 Facebook 除非開托新地區市場,例如與目前尚未進駐的國家啟動服務,否則基本上 Facebook 已經進入用戶人數增長的飽和階段,難以有飛躍性的提升,要搜集用戶的資料來作為大數據,唯一的方式,就是收購更多公司,再將資料用於分析,作更準確的廣告投放,來增加公司收入,以商業角度來看,難道用超過 200 億美元收購 WhatsApp 是為了做善事嗎? 為何有用戶如此抗拒? 其實有 2 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處理手法問題 處理手法上,WhatsApp 的新私隱條例改變,其實其他公司都會定時更改,當中的條款,一般都沒有太多用戶仔細看一次,就會直接同意,甚至單純以通知,知會用戶就完事,而 Facebook 今次導致用戶反感的最大原因,有一定程度上,是用戶不同意後,會刪除用戶的帳號。 對用戶感覺上,造成相當負面的感覺,因為一直在使用,其實有不少用戶都知道,資訊被公司用作大數據,只是不同意你單方面更改條款就會被刪除帳戶,明顯是霸權行為,加上坊間現在有不少發展完善的社交軟件,主打保障個人資料安全,成為了一個大逃亡的契機。 另一個原因,就是最老資歷的用戶 最老資歷的用戶,就是指當初 WhatsApp…

  • 【專欄】大台係無可能被取代…那些年 ICQ、MSN、Nokia 也以為是真

    【專欄】大台係無可能被取代…那些年 ICQ、MSN、Nokia 也以為是真

    TVB 股價 2000 年是 $70,2021 年的今天是 $7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當全世界都忽然指責你 而你仍然態度照舊 人就會思變 大台永不敗? 視乎有沒有挑戰者出現,甚至取代品! 不要忘記,你是被「誰」捧上來! 有朝一日,人們明白自己的選擇權,大台即使不倒下來,但會漸漸下沉! mewe: https://mewe.com/p/appleuserclub Telegram: https://t.me/newmobilelife

  • 【專欄】 5G 有用嗎?不要誤會 5G 作用只為每秒傳輸數量

    【專欄】 5G 有用嗎?不要誤會 5G 作用只為每秒傳輸數量

    自從蘋果的新一代 iPhone 都使用了 5G 晶片,不少用戶都認為這是一個購買新機的主要原因,但升級後,卻有不少人認為,5G 服務並沒有太明顯的差別,為甚麼 5G 會有這個落差?到底 5G 的真正優勢,「快」在那裡? 首先要知道 5G 快的定義 不少用戶誤會了 5G 只是速度快,其實是一個對錯參半的誤解,沒有錯,5G 的確是「快」,不過並不單純是上下載 Mbps 速度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單一伺服器處理數據處理量,延時及頻率上的快。 各位有沒有留意,其實 4G LTE 的速度,最高理論值,都可以突破 1Gbps,上下載的每秒數據量,其實 5G 並沒有領先太多。那麼為何要有 5G 的出現?(56k 已經…)為何不直接使用 4G?這是與數據處理量有關。 數據處理量是甚麼,其實就是你使用流動數據時,網絡供應商需要有伺服器處理你裝置發出的要求,並將你需要的數據,傳送到你的裝置,那麼伺服器的數據處理能力上限,就是其中一個 4G 服務極限的標準之一。 例如你必定感受過,凌晨時分,使用流動數據上網,速度比早上,或繁忙時間快得多,並不是伺服器晚上才起床工作,而是晚上大部分用戶都在家中,使用家中的寬頻為主,或已經休息沒有使用網絡,那麼供應商的伺服器,就有更多資源處理你的需要,正如新年倒數後的 1 小時內,你連發送一個WhatsApp 還是瀏覽 Facebook 都相當困難。(當然亦與你使用的服務公司,例如 WhatsApp 無法處理極大量的「新年快樂」短訊有關)。 到底 5G 比 4G 數據處理能力上,多出了多少?一般來說,一台伺服器處理能力提升是 10~100倍,代表可以同時應付多 100 倍的需求,從供應商的數據流量計劃上限,你可以得知,4G 約為平均每月 5GB 到 10GB 左右,5G 開始就有一個月…

  • MacBook Air M1 好不好?告訴你使用一個月後的感受!

    MacBook Air M1 好不好?告訴你使用一個月後的感受!

    蘋果以 One more thing 推出的最新產品,M1 系列的 Mac 電腦中,筆者購買了最入門的 MacBook Air 版本,起初其實是因為筆者接受不了 iPad Pro + Smart Keyboard 的重量,放售後剛好可以完全補貼新 MacBook Air 入門機的售價,不過 MacBook Air 實際使用後,有沒有讓筆者後悔呢?使用一個月的用後感告訴你答案。 1:性能超強大 媲美 16 吋頂級 MacBook Pro 蘋果最強的筆記型電腦產品,就是 16 吋的 Intel Core i9 版本,效能上當然相當強大,不過產品重,巨大(對比 13 吋產品來說)加上售價高,對於筆者經常走動來說,絕對稱不上是「便攜」產品。 而 MacBook Air 正好比 12.9 吋 iPad Pro 配 Smart Keyboard 的重量更輕,因此還是放棄了 iPad Pro 轉為使用 Mac,重量比 MacBook…

  • 買 MBP 才夠 Pro?5 大原因必選 MacBook Air M1!

    買 MBP 才夠 Pro?5 大原因必選 MacBook Air M1!

    蘋果推出了最新一代電腦產品,分別為 Mac mini ,MacBook Air 及 MacBook Pro ,到底 3 款產品中,那一款最值得你購買呢?現在就有筆者為你分析各個理由吧? 1:效能 3 者相近 蘋果 MacBook Air 一直是 3 款產品中效能最低的一款,但換上了最新的 M1 晶片後,3 款產品的效能差距就明顯地縮減,MacBook Air 最主要的缺點,就是缺少了散熱風扇,但看效能升幅及過去蘋果處理器的發熱量來說,基本上不會有太明顯的影響,除非你要長時間 100% 負載下使用,這樣的話你還是買 Pro 吧。。。 2:顯示屏差距縮減 MacBook Air 與 MacBook Pro 過去最大的差距,就是顯示屏,只有 Pro 版本有 P3 色域的顯示屏面板,但今次 MacBook Air 同樣採用 P3 顯示屏面板,只是亮度低 Pro 版 20%,但相信已經足夠用戶日常使用了。 3:RAM 再無差別 由於今次的 RAM 是設計在 M1 晶片內,因此…

  • 【評測】我買了號稱業界降噪最強的 Sony WH-1000XM4

    【評測】我買了號稱業界降噪最強的 Sony WH-1000XM4

    Sony 在 8 月初推出了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的最新款式 WH-1000XM4,正巧碰上我手上的第一代 AirPods 壽終正寢,遂買了這支耳機來做為我日常外出用耳機的繼任者。儘管因為我的手機是 iPhone,無法使用 Sony 所開發的 LDAC 音訊編碼技術,但經過幾天的使用之後,我對它的喜愛只有更深。

  • 【評測】11 吋 Magic Keyboard 完整開箱 功能詳盡介紹

    【評測】11 吋 Magic Keyboard 完整開箱 功能詳盡介紹

    在 Apple 現已開售的巧控鍵盤中,用戶可以獲得前所未有的 iPad Pro 使用體驗。今天我也終於收到了預購的 11 吋 iPad Pro 用巧控鍵盤 (中文注音),在這篇文章裡,我就將帶各位一起來開箱,並且詳細介紹這款鍵盤的優缺點以及功能性。

  • 【專欄】Apple TV+ 進軍串流影業,第一戰就輸得丟人現眼,為什麼?

    【專欄】Apple TV+ 進軍串流影業,第一戰就輸得丟人現眼,為什麼?

    Apple 在去年 9 月的發佈會中信心滿滿地宣佈 Apple TV+ 的推出,請來包含商業片大導史蒂芬史匹柏在內的好萊塢全明星陣容站台,來勢洶洶地以科技巨頭之姿挑戰串流霸主 Netflix 、獲獎之王 HBO 以及 IP 產地 Disney。Apple TV+ 的服務接著在 11 月正式發佈,距今也已經上線一個季度了,但實際表現相較於 Apple 的野心與花費的資源只能說是丟人現眼。

  • PS2 二十週年紀念 盤點七款我最喜愛的經典遊戲

    PS2 二十週年紀念 盤點七款我最喜愛的經典遊戲

    在 2000 年 3 月 4 日,PlayStation 史上的傳奇主機 PS2 正式在日本推出,在那之後的數年間,更有不少經典作品出世。而在 PS2 已邁入 20 週年的現在,你是否還記得當初玩過的那些遊戲作品呢?現在我將盤點那些曾經令我難忘的 PS2 遊戲,一起來看看你是否也玩過吧。

  • 【專欄】為何入門機成為大熱? 5 大原因分析

    【專欄】為何入門機成為大熱? 5 大原因分析

    早前為各位報導過,數據統計公司Canalys發佈了2019年全球手機銷量Top 10,Android銷量冠軍,竟然不是旗艦產品,而是一台入門機。智能手機目前已經飽和的情況下,不少廠商都在旗艦產品中,加入更多新的設計及更強的硬件,來吸引消費者,為何卻比不上一台入門機?

  • 【專欄】2020 年蘋果最值得期待的 3 款產品

    【專欄】2020 年蘋果最值得期待的 3 款產品

    相信不少用戶都在期待新一年會有甚麼科技產品的推出,到底蘋果會不會在 2020 年再推出一些真正實用的產品呢?現在筆者就按目前的資料,整合出最值得期待的 3 款蘋果產品,看看各位會不會等新機推出才購買。

  • 【專欄】教你如何選購 16 吋 MacBook Pro 最實用

    【專欄】教你如何選購 16 吋 MacBook Pro 最實用

    蘋果在台灣推出了最新一代 MacBook Pro 16 吋版本,新產品比上一代 15 吋,在各方面都有顯著的提升,不過作為用戶的你,到底如何選購 16 吋 MacBook Pro 好呢?現在筆者就有數個建議,希望各位購買 MacBook Pro 前,先了解一下,讓你的資金用在更適合的地方。

  • 【專欄】今年最令我覺得物超所值的蘋果產品是 iPad Air

    【專欄】今年最令我覺得物超所值的蘋果產品是 iPad Air

    2019 年快完結,今年筆者買過的電子產品也不少,當然有些買了是對生活很有幫助,一些則沒有太大作用。今年筆者買過的蘋果產品分别有 Apple Watch Series 4 LTE、AirPods 2 以及 iPad Air,而最令我覺得物超所值的是 iPad Air。

  • 【專欄】上網不要再「裸跑」  VPN 已經不能缺少

    【專欄】上網不要再「裸跑」  VPN 已經不能缺少

    如果你非常重視私隱,那麼上網已經不能隨便上,要用 VPN 才能上。因為 IP 總會記錄在一些服務公司的 Server,你不肯定這些公司或該 Server 會否被「抄家」。

  • 【專欄】買得盡興的 Black Friday

    【專欄】買得盡興的 Black Friday

    近期,有讀者會向我們查詢早前介紹的 Amazon 網購優惠為什麼那麼快便消失?本站今個月不停報導很多 Black Friday 網購優惠,背後原因就是這些優惠降幅實在很給力,但卻可能很快便賣光,錯過了就未必會再見到。

  • 心得分享:買 iPad 一定要配鍵盤

    心得分享:買 iPad 一定要配鍵盤

    很多時人們也覺得 iPad 不能取代電腦,不過 iPad 只要配上鍵盤就能發揮不一樣的可能,隨著 iPad 10.2 推出,全線 iPad 也可用 Smart Connector 來連接鍵盤,當配合鍵盤的幫助下,iPad 就能做到電腦能做的事,加上iPadOS 在多功作業上的提升,不少人其實也可用 iPad 取代電腦上大多數的工作。

  • XS 換 iPhone 11 Pro 值得嗎?每年換機的人告訴你:成本超低!

    XS 換 iPhone 11 Pro 值得嗎?每年換機的人告訴你:成本超低!

    每年到了九月,人們也在想升否升級 iPhone。大多數人也會認為,有錢人才會每年換 iPhone。不過其實不是全部人也是有錢,但其實有些方法可以令換機變得成本很低。

  • 期待發佈會的原因 上一代 iPhone/Apple Watch 會降價

    期待發佈會的原因 上一代 iPhone/Apple Watch 會降價

    對於很多人來說,每年 9 月蘋果發佈會最令人期待當然是新 iPhone。不過有一部份人期待的不是新 iPhone,而是等新 iPhone、Apple Watch 推出後,蘋果將上一代產品降價。

  • 【專欄】靠著 iPhone 加 AirPods 來跑步 一個月減了 12 磅

    【專欄】靠著 iPhone 加 AirPods 來跑步 一個月減了 12 磅

    暑假旅行後,體重竟然突破極限至 203磅,BMI 正式超越 30,進入肥胖「病」級數。因為各種原因,為健康而努力, 2019 年 8 月 2 日展開了人生第一次減肥計劃,結果 12 天後,我的體重下跌至 198 磅,不到兩周成功減了 5 磅,而一個月後的今天,重 191 磅,那就是一個月減了 12 磅。因此很想跟大家分享。

  • 【評論】充滿違和感 蘋果的 “By innovation only” 值得期待嗎?

    【評論】充滿違和感 蘋果的 “By innovation only” 值得期待嗎?

    今年的發佈會邀請函最大的「違和感」相信就是那句 tag line ” By innovation only “。談 “innovation” 往往不是 iPhone 的強項,何況如無意外 2019 年 iPhone 注定是最容易被遺忘的一代,原因就是大改革的 iPhone 會在 2020 年推出。

  • 【遊戲評測】Sea of Solitude 孤獨之海 一場探索自我的旅程

    【遊戲評測】Sea of Solitude 孤獨之海 一場探索自我的旅程

    EA 近日推出的遊戲《Sea of Solitude 孤獨之海》是一款頗為奇特的作品,故事描述著一名成為怪物的女孩 Kay 在孤獨的世界中冒險的故事,雖然乍看之下是一個冒險故事,但實際上卻是一部關於女孩自我探索的旅程,你會在這當中了解 Kay 的過去,以及她變成怪物的原因。